电视剧《许你万家灯火》专家研讨会在京召开 科技创新故事“软”着陆
3月16日,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以下简称艺委会)和北京市广播电视局共同在京主办电视剧《情满九道弯》研讨会,业界人士围绕该剧的创作精神、人文情怀和社会影响力等展开讨论。
电视剧《情满九道弯》研讨会现场(艺委会 供图)
现实主义精神锤炼品质
自播出至收官,《情满九道弯》始终以高热度领跑同档期剧集市场。该剧对于胡同风貌的呈现、对年代特征的还原,以及对人物性格情感的描绘,获得大量点赞。有观众评论道:“特别真实,从服装到道具,居住环境,觉着很亲切。”“这么多的人物,没有过度脸谱化,能够让人共情。”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电视剧司副司长刘文峰表示,总局电视剧司一直倡导现实题材电视剧创作应把镜头焦点对准人民,把创作触角深扎脚下大地,不断创新艺术形式和手法,探索电视剧创作的新境界。《情满九道弯》体现了创作者长期扎根现实题材电视剧创作沃土,发扬“京味儿”电视剧的优良传统,以百姓叙事和生活叙事不断探索艺术创作新领域和新边疆的执着、热情和功力。
北京市广播电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张苏表示,《情满九道弯》是2023年“北京大视听”重点文艺精品项目,该剧的成功主要表现在“三个立住”:紧扣历史发展脉搏,立住了时代;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立住了人物;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立住了精神。
“这部戏昭示了现实主义精神与浪漫主义情怀相结合的创作道路,昭示了艺术家深入生活深入人心、高扬地方文化特色、优化地方文化资源配置的创作经验。”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著名文艺评论家仲呈祥谈到。
小人物成长史引发共情
从知青返城、改革开放起步到经济腾飞,《情满九道弯》故事的时间跨度近40年。杨树茂、叶菲和众多九道弯胡同的儿女们一道,在追寻幸福的人生旅途中经历了波澜壮阔的变革年代。该剧以小人物的成长史和中国社会的发展史并行交织、彼此映衬,展现了奋斗、成长、梦想、进步的时代精神,使观众与大时代、主旋律产生情感共鸣。
作为《情满九道弯》制播团队代表,煌程影业(北京)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曹力宁表示,该剧一个生动的、人味十足的作品,是一幅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大潮图。那个时代年轻人意气风发、开拓进取的精神风貌,给今天的年轻人树立了榜样,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地域文化就像大河的支流,要向主流文化这条大河不停地注入充足水流,才能成就大河的汹涌和壮观。”《情满九道弯》导演刘家成表示,该剧就是老北京地域文化贡献给当代主流文化的一股活水,希望未来带给观众和社会更多更好的“京味儿“作品。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电视剧项目部负责人赵小波介绍说,为了营造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氛围,剧组在京郊搭建了超过1万平米的胡同场景,并根据人物身份设定还原了不同生活场景,具有典型的时代特征。
“九道弯那一代年轻人的成长和蜕变,也是时代的成长与蜕变。从贫困的生活到物质的富足,再到对精神生活的渴望,是北京人一以贯之的念旧怀情和知恩图报。”《光明日报》文艺部副主任李春利表示。
精品创作赋能城市发展
作为一部具有浓厚地域特色和年代特色的现实题材剧,《情满九道弯》在年轻群体中实现了“破圈”,让“京味儿”文化触达无数观众内心,刷新了不少观众对老北京的印象,为北京的城市发展进行长效赋能。
《情满九道弯》播出后,“九道弯”的故事从线上走到线下,从荧屏走向现实,促进了北京市东城区文化产业发展。主创团队回到“九道弯”的现实原型——位于北京市东城区的九道湾社区,与街道机关干部、社工代表、居民代表进行座谈交流。主演韩东君线下重访九道湾胡同,以及百万级粉丝博主前往九道湾胡同打卡等举动,都引领更多人关注“京味儿”文化、领略当代胡同风貌。
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副会长李京盛认为,《情满九道弯》通过对细节的精准把握和对人物的生动描摹,干脆利落地呈现了北京人的独特个性。这些极具个性的人物群像,构筑起令人信服的“京味儿”文化图景。
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高级编辑邢戈从创作史角度谈到,在我国电视艺术创作历程中,“京味儿”一直是常谈不衰的话题,包括《情满九道弯》在内的丰富多彩的作品作出了百花齐放的表达。这些创作像一颗颗珍珠,承前启后、互相映照,形成了当代影视艺术画廊里的独特存在。
优酷副总裁、总编辑张丽娜表示,《情满九道弯》成功打破了地域圈层,收获了全国观众情意满满的点赞和喜爱。未来,优酷将继续扎根北京文化沃土,与优秀的创作者同行,为好内容全力以赴。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网 作者:孙海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