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研究
刘沈思
在教育强国新征程中,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将“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列为重点任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蕴含着“仁义礼智信”的道德准则、“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知行合一”的实践智慧等丰富的思政元素,为思政教育提供了深厚滋养。当前,亟须通过系统化、贯通式的一体化建设,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的必要性与基本要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将其有机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有其必要性,特别是在推动课程内涵深化、文化自信筑基、传统现代融合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在课程内涵深化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学思结合”“因材施教”等教育理念与思政课的育人逻辑高度契合。如“知行合一”思想可弥合思政教育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裂痕,王阳明“致良知”学说为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提供了本土化阐释框架,使思政课从知识传授升维至价值内化和行为养成。在文化自信筑基方面,面对多元文化冲击,传统文化教育成为抵御文化虚无主义的一道屏障。通过分段引导学生品鉴中华文化符号(如皮影、六兽灯等)、理解技艺精髓(如剪纸、建筑等技艺)、领悟精神内核(如“修齐治平”等思想),让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使其在渐进式的熏陶中增强文化自信与文化认同。在传统现代融合方面,融入思政课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双创”路径的良好契机。如广东药科大学联合白云山中一药业开展“行走的思政课”,学生在参观智能化中药生产线过程中,既能理解“守正创新”的文化基因,也能直观感受科技赋能传统产业的实践案例,使传统文化成为动态发展的活态资源。
从实践的基本要求来看,必须构建分层设计和有机衔接的运行机制。第一,要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依据学生认知能力设计教学梯度目标。比如,小学阶段重在具象感知,可以通过非遗工坊体验、故事浸润等建立学生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联结;中学阶段侧重理性思辨,可以通过剖析“致良知”与公民责任的关联,训练学生深度思考社会文化议题;大学阶段强调价值内化与实践创新,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与有意义的文化建设项目,强化学生的文化阐释能力和文化创新应用能力。第二,要破除学段壁垒,解决思政教育内容重复与断层的问题。如贵州省以阳明文化为纽带,通过“金课”建设将“守仁格竹”(小学故事感知)、“心即理”(初中概念知识)、“知行合一哲学体系”(大学理论深化)分层贯通,形成了螺旋上升的内容链,有助于学生思政文化素质的培养。第三,要加强多主体协同,构建“大中小学+社会场馆+家庭”的全链条育人生态,依托名师工作室、校地合作平台等资源,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全新面貌全面渗透学生思政素养培育的全过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路径策略
构建纵向衔接的一体化课程体系。首先,要分层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建立从符号到精神的思政教育分级资源库。例如,在小学阶段,可以将具有代表性的国画、剪纸、舞龙舞狮等可视化文化符号作为思政课的切入点;在中学阶段,可以尝试融入民族精神、地方性文化和非遗资源到思政课中;在大学阶段,可以组织学生深入探讨“致良知”“知行合一”等哲学思想。通过各学段有所侧重的文化融合,实现思政课文化解码的阶梯化进阶。其次,要逐步推动本土资源的课程转化,开发地域文化校本课程,打造具有辨识度、影响力的文化思政课程。再次,要推进数字资源的整合共享,建设云端文化资源库。如通过打造“数智赋能思政育人”平台,整合文字、影像、音乐、H5等各种形式的数字化文化资源,支持跨学段资源调用,使文化资源实现动态更新与全域共享。
打造“情境+数智+多元评价”的育人载体。要打造沉浸式教学课堂,并拓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融合的教学课堂场域。通过将各类文化场馆转化为思政课堂,为打造沉浸式课堂优化环境。比如,可将思政课堂设在博物馆、纪念馆、科技馆、红色教育基地,以浓厚的文化氛围和先进的数字技术为驱动力,赋予学生别样的文化体验,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革命故事和峥嵘历史,在不自觉的角色代入中深化价值认同。此外,还要在评价机制建设上下功夫,通过建立涵盖认知、情感、行为的多元评价体系,实现对教师教学理念和学生学习目标、价值塑造的正确引导,以提升创新性文化思政课堂教学质效。如非遗思政课采用“参与度+技艺完成度+精神领悟度”的三维评价指标,纠正“唯理论”或“唯技能”的单一育人倾向;如推广“成长档案袋”评价模式,记录学生从制作简易手工(小学)到设计文创产品(大学)的全过程,从更加整体、动态的角度评价学生的综合素养。
强化师资建设与资源保障。一要注重教师能力的提升,建立跨学段教研共同体。如贵州省组织大学教师与中小学教师“同课异构”,围绕阳明文化设计梯度教案;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以“名师工作室”引领区县教师“结对”,通过诊断教学问题提升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授课能力。二要强化资源平台建设,通过引入社会资源(如文化企业入校宣讲、校地/校企共建文化育人平台)、强化家校协同育人(组织家校共育实践活动),拓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渠道,强化融合育人的资源支撑。
[作者单位:长春理工大学。本文系吉林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4年度思政专项课题“美育浸润赋能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路径研究”(项目编号:SZ2425)成果]